新华社撰文丨“最接近天空的人间世界”

- 编辑:admin -

新华社撰文丨“最接近天空的人间世界”

“距离天空最近的人间”,网友对玉树的诗意赞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人来到这遥远的“地平线”。作为驻扎青藏高原的记者,我们一次次丈量脚下,一次次有幸“零距离”近距离接触这壮观的景色。看,河流的美丽。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多米,地理跨度26.7万平方公里。它汲取了长江母亲河和黄河两条河流的资源,也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离天空最近的距离可以由高度或母亲河的源头来定义。但记者更喜欢用生命的最初状态来定义它。 “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很多人心目中的黄河之源就是雄伟的“流淌三千尺”。如何曾经,当你来到这里,你一定会被它的寂静所感动——在越古纵烈盆地,初生的黄河是一条条星罗棋布的泉水,向东,在宽阔的板块中“翻腾”。在这里,伊那河非常温柔、安静。格拉丹东雪峰、高耸的冰川是长江的“宝贝”。冰的纯净,雪的洁白,构成了长江本来的颜色。从此,融雪形成的微咸水系统就织入了土壤的血液,灌溉了青草。在昂赛峡谷,已经“少年”的澜沧江正在减少。两侧山丘林密,崎岖不平,各种野生动物时隐时现。这就是玉树,足智多谋的三江之都在这里,他们还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谁看到他们不会产生最原始的保护欲?而这正是玉树所做的——玉树州首府所在地玉树市“精灵”——水獭——隐藏在流经它的巴塘河中。每逢节假日,巴塘河上总是有很多拿着相机的人。只要有耐心,总能拍到水獭进食或玩耍的照片。水獭被认为是河流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它能够出现在城市的水体中,就是良好生态的最好证明。在玉树,一切工作都以生态为先。正如当地生态环保工作者所说,馕没有“生态”,哪来玉树?如今的玉树,有3.1万名工作人员“放下牧鞭,拿起相机”,成为生态管理者和监测者。监测数据显示,雪豹、金豹等旗舰物种大幅增加,生态资源真正成为玉树人民的“幸福地产”。你看,民族融合的美好已经揭开了历史的尘埃。这里有一条延续了数千年的古道。当你骑在这里时,你会听到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声音。在玉树市政府东南部的北纳沟,一座依崖而建的古刹。香火缭绕,院内水气分明。旁边的山上,用汉藏文书写的“玉树千年唐藏古道”清晰醒目。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经唐藏古道进入西藏。途经贝那沟休息时,他命护法工匠在悬崖上雕刻了九尊佛像,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史。 60多年后,金城公主来到西藏,看到悬崖上的浮雕佛像,便在佛像外建造了一座宫殿,为他遮风挡雨。这是温奇公主eng 寺庙。静谧的古刹,千百年来香火缭绕。佛前昼夜燃着酥油灯。这是汉藏人民对文成、金成两位公主的共同纪念。看,世界奇迹之美。熟悉青藏高原的人都听说过格萨尔王的故事。神话和魔法创造了高原人民最朴素的信仰。然而,在玉树你会明白,奇迹不仅仅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而是真实存在的。我称玉树市是世界奇迹。这就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感受到的视觉冲击。记者从西宁出发,驱车10多个小时,途经雄伟的雪峰、开阔的原野。当这一切都感觉停滞时,你对玉树的理解可能是低矮的民房和冷清的街道。然而,当一排路灯划破黑暗的夜空时山谷里,当开阔的马路和喧闹的广场逐渐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不禁心生愉悦。这就是玉树,在一望无际的荒野中寻找繁华,在真正的宁静中邂逅人间烟火。这个奇迹始于15年前。 2010年4月14日,玉树市发生7.1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正如“每一次历史灾难都被历史进步所补偿”一样,灾后重建迅速展开。三年时间,这座城市的发展达到了20年。今天,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当代山峰上,鸟瞰玉树新城。 4纵16横的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夜晚,绚丽的霓虹灯照亮了整个城市,来来往往的商务旅客会唤起角落里深深的mga通道。咖啡馆、酒吧、餐馆、小商店密布街道两旁都有,而且几乎总是营业到深夜。混乱常常持续到黎明。虽然喧闹的人群已经散去,但街道上仍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步行者。一些小商店还在等待迟到的顾客。玉树市民主路,一家玉树特产店也营业至晚上10点。进店后,老板说话居然带着江浙口音。他说,他以前店加工厂的形式加工销售牛肉,赚了很多钱。 “这里虽然地处高原,但人流量密集,生意也好做。”这里是玉树。它位于常人眼中的“生命禁区”,但却生长在郁郁葱葱的青山上。它位于一个角落,远离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却创造出别样的人间烟火。如同夜空下看玉树城,山上琼塔,水丝带釉色莹润,精美绝伦。 (王伟 刘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