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粮食运输配备“智慧大脑” 粮食物流正经历
- 编辑:admin -南北粮食运输配备“智慧大脑” 粮食物流正经历
一个秋日的午后,珠江口吹来的海风吹过南沙港六楼会议室的落地窗,一艘10万吨散货船缓缓漂向远方。码头发运中心大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条不断跳动:每小时4000吨的搬运效率、1.5天的平均港口滞留时间、170万吨库容的筒仓群实时库存。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广州1880万常住居民每天消耗7500吨成品粮的“生命线”。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现在却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粮食中转枢纽。”广州港南沙粮食总码头分公司总经理何海林表示,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感情。作为“南北粮运”的关键节点,南沙港目前年吞吐粮食超过2000万吨,吞吐量粮食调运量连续四年突破1000万吨。码头作业区内,4条每小时2000吨的粮食专用仓储线运行良好,从船舶出发到粮食入库的时间缩短了近一半。粮食流通的“提速”来自于交通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多式联运系统为北粮南运提供了“智慧大脑”。记者了解到,在长达3500公里的南北粮运线上,粮食要先通过火车运到北方港口,再通过海运到达瓜广州。随后,一部分通过珠江黄金水域“顺流而下”到达陆路码头;一部分通过火车分拨、集运、转运等方式向西南推进;部分直接通过hi完成终端的分发高速公路。这条长链条对传统粮食运输物流提出了严峻挑战。就像交通繁忙的老街一样,在日益增长的交通洪流面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点点”和“断点”:多次转运很容易造成粮食流失和质变;不同链路之间连接不良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拥塞;与此同时,运输成本和季节性集中运输压力也给粮食大干线运输带来挑战。打破这种局面的出路在于多式联运体系的崩溃。多式联运不是交通方式的简单划分,而是像指挥交响乐团一样,让火车、轮船、汽车等不同的“乐器”以最合适的乐章发出声音,协同奏响成本、效率、环保的最佳“统一体”。尤其是在“双碳”政策下客观来看,铁路、水运的长距离优势日益凸显。通过减少食品在运输途中的反复“清洗”,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对此,中粮科技研发了无损多点泡沫装车、低损伤自清洁升降机等设备,解决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效率和损耗问题。中粮科技劳动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涛解释道:“来自东北的玉米,先通过铁路运至北方港口,再通过海运到达港口,然后部分通过西南进入,最后通过公路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这一过程避免了传统运输在三个主要节点的多次中转,不仅降低了每吨粮食15%的物流成本,还控制了粮食损失率。”薄1.2%。此外,多式联运系统利用BIM技术和数字孪生系统,帮助南沙港码头实现散粮作业全流程自动化。这样,在提高生产效率20%的同时,也将避免降低高温、粉尘环境下工人的健康风险。码头19个现代化泊位和3500米海岸线形成的“水、路、铁”联运网络,将腹地服务从300公里拓展到800公里,覆盖华南、西南多个省份。如果说南沙港是“北粮南运”的“大动脉”,那么广州市黄埔区的仓库建筑就是粮食储存的“毛细血管”。在广州市黄埔区国有粮库,解决南方储粮难题的“黑科技”——移动链链机所以是北粮南运“智能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房仓库占用空间太大,仓库建筑面临粮食卸料困难。仓库屋顶的管链机系统就是专门解决这些问题的。”中粮河南装备公司总工程师任寿华表示,管链机系统在楼层之间“灵活穿梭”。 10个装货点可减少人工搬运量,出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100%。粮食可以自动滑入机链机中,然后通过测量和抑尘装置来实现环境负荷。夕阳下,南沙港巨轮缓缓驶离港口,黄埔粮库的管链机仍在安静运转。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保证高效的物流北粮南运的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大港口的“吞吐量”,也取决于小粮库的“保存力”,更重要的是整个链条的“合力”。粮食流通全链条创新技术,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守护中国“饭碗”,打通“北粮南运”物流,让每一粒粮食安全高效到达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