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关爱“老幼”、融合基层、改善民生的理解

如同夜幕降临,武汉市汉阳区杨四港城市T台的“国风”篮球场灯火通明。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西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华 李光正 王京华 10月14日清晨,阳光洒满武汉市青山区烟雨光年社区凝悦老年中心。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老人们翩翩起舞。从下面的托儿所里,可以听到孩子们学说话的婴儿声。不远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再春带队整理医疗包,出发对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居民进行上门探访。这生动的画面与荆楚大地温馨的民生图景融为一体。 “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人民无小事,必须为大大小小的群众做好事。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视察湖北,心系民生、关心民生,厚望激发人心,厚望激励荆楚。 五年来,湖北始终牢记指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经济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从社保服务的舒适高效到“一老一童”的精心呵护;从基本医疗的逐步完善,到就业保障的有力支撑,湖北精准施策、量力而行、量力而行。热力流过厚重的民生答卷。 数字赋能,社保服务从“触手可及”向“便捷”转变 “以前去外地支付住院费用时,必须垫付医疗费es,然后坐火车去武昌医保中心办理报销,花了一个多月才到帐。现在出院后,可以用手机出示医保码直接结算。这方便!”家住宜昌的武汉退休职工王军迅速通过“湖北医疗保障”微信小程序在线平台进行了登记,享受了省内其他地区就医直接结算的便利。 医保报销“触手可及”,悄然打破山河壁垒,为城乡联动发展和人员流动注入强劲动力。 据统计,2024年,全省异地治疗直接安置人数将达到3709.81万人,减少群众垫付资金压力21826倍。万元。湖北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到89.1%,提前实现并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 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安心与从容。襄阳市退休教师李先生年近70岁,每年夏天都会和妻子到贵州的孩子家避暑。他们在外地办理长期居留后,像在家乡一样,到贵州定点医院看病、买药,像“候鸟”一样实现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 而安心,随着服务网络的不断拓展,如春雨般渗透到更多细节。五年来,湖北持续深化人民经济保障服务数字化转型,让数据更多出行、人民出行更便捷SS。跨省区医疗结算网络不断扩大范围和容量,从住院费用到普通门诊费用再到慢病治疗费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受益人数达3500万人。 不仅是医疗保险,民生“一张网连接”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发放补贴惠民惠农;保险养老关系转移成为常态,“网上办理”成为常态;失业保险、稳定复工,在业务上可以精准、直接地“免申请享受”……一系列便捷举措,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简化了服务流程,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该实施例系统化政策,“一老一少”照顾从“主业”到“品种”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领导,抓住‘一老一小’这个关键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解决问题。”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作出深刻指示。 “夕阳”执杖享受长江落日的平静,“朝阳”牵手追逐东湖春风的辉煌。这两张带着荆楚水之美的图画,表达了希望湖北用全地区统筹的“绣技艺”,编织覆盖城乡的关爱网络,应对我国转型挑战。 “十四五”以来,荆楚在构建家庭和社区机构组织、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医疗保健。 460个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和1000个自建互助中心,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就餐、康乐、康复等便民服务;精心设计的防滑地板、沐浴座椅、扶手等老龄化改造,让10万个特需老年家庭有了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居家生活“帮手”; 390个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超过10万张,让更多老年人和家庭享受到“看病不跑腿、有人陪养老”的便利。 在荆门市东宝区第一福利院,半残疾老人方丽拉拿着控制器,将智能护理床的形状调整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活动了自己的背部和腿部,“感觉自己又在做主了”。福利院院长严静感叹,以前,护理人员照顾残疾儿童时,像方奶奶这样的失血半废的老人,翻身、调整位置都需要两个人的配合。现在,护理人员只需单击一下即可完成此操作。 今年9月,该产品“升级版”项目入选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公布的智慧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项目名单。拟在我省20家养老机构开展试点应用。该项目还承载着另一使命,参与机器人养老服务相关应用服务规范的制定,为全国智能养老服务规范应用和银发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方案”。 未来养老,一系列智能产品和服务正在浮现出人们的想象。 “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开发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家庭护理和监控等,走在国内前列。”省民政厅厅长孔希兰表示,湖北还重点布局情感融合、智能送餐、服务提醒等场景,推动智能机器人逐步引入养老机构、社区中心和家庭,让“人工智能+养老”成为现实。 早上8点。曾经,黄先生还为留住儿子而发愁。现在,看到孩子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性格变得开朗,他也就放心了。 “没想到痛是产痛,国家却替我们考虑,注射止痛药后,医保支付了77%的‘分娩镇痛’费用,而我只花了300元左右!” 10月10日,第二名王女士——武汉产妇,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通过分娩镇痛技术顺利分娩,成为我省第一位享受医保付费分娩镇痛的“幸运妈妈”。他在手指上列出了。怀孕期间,她报销了4500元门诊产前检查费用。未来她还可能领取27000多元的生育补贴。还有每月300元的育儿补贴,可以领取到孩子3岁。 “我们赶上了马不停蹄的时间,自从湖北出台支持生育‘30’措施以来,我们感觉每一天都不一样。” 目前,全省每千人托幼中心数量已达4.53个,并启用了一批陪护托育机构。从孕期护理到儿童健康管理,从早期教育到儿童保育,已经布局了更加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荆楚。 夯实基础,让基层医疗从“网下”走向“高地” 一周前,大冶市环地桥乡军山村71岁村民胡潘因冠心病、肠梗阻住进环地桥中心卫生院。经过几天的治疗,心脏病症状有所缓解,但肠道屏障并没有改善。主治医生柯尊银建议请县龙头社区医院市人民医院进行远程视频会诊。会诊调整了老人的用药方案,几天后胡普安顺利出院。 “我花了一点钱看病,不用跑到城里去。”老者高兴的说道。 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反映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薄弱。医疗服务能力。 五年来,湖北实施强有力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县域综合医疗能力。湖北推出多项创新举措,连续均衡、安全畅通的卫生服务网络展现出强大力量。 86%的县(市)拥有三级医院,城市建立了10分钟急救圈,农村建立了30分钟医疗圈;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415项检查结果实现互认,节省患者就医时间和金钱;将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迈出最贴近群众的医疗卫生机构,建成本土心脑血管防治站1000余个,心肌梗塞、心脑血管病急诊溶栓6600余例。d 脑梗塞已成功开展;已组建约1.8万人次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培训配备大专以上学历乡村医生1.3万余人。 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就医门槛,回应了“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的社会期待,也体现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人文关怀。 以前是病人由科室收治,现在是疾病要求他们收治。武汉部分医院尝试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让患者免去了奔走的麻烦。以前患者需要排队挂号、选药,现在可以打开手机在线支付。智慧医院的打造,让患者享受到更少排队的便利。每一个小举动都体现了我们无可置疑的德终止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经济需要。追求卓越,是解决改革难题永不放弃的企业精神。 “5+2,白+黑,全天候守护您的健康。”这句话是家庭医生在为社区居民报名服务时常说的一句话,提供了一个大安全体系的保障,也是尊重生命的践行。 从吃、穿、住、行到工业、教育、医疗,在发展中补民生短板,在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优质资源包容水平,让全省人民充分、完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